文献来源
张韧. “理解自身的信念”:来自语符构式语法的启示[J]. 外国语, 2025, 48(4): 2-14.
ZHANG Ren. “Knowing Your Values”: Lessons from 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25, 48(4): 2-14.
导言
从国际惯例来看,从事句法-语义研究的学者通常在某一理论流派下的某种具体理论框架下展开研究工作。这种研究模式如果持之以恒,当然很可能带来较好的研究成果方面的回报,从而让研究者更加信奉她所遵从的理论框架。然而,这种看似良性循环的局面也可能让研究者看不到她所采用框架的局限性,从而容易忽略相关领域的进展。相反,国际上有独到思想的语言学家往往对他们最初相信的理论产生质疑,因而转向其它理论方向。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介绍一个形式化构式语法理论的基本思想,促使中国认知构式语法学者反思自身的理论实践,进而思考构式语法的走向问题。著名形式句法学家Gert Webelhuth从一位生成句法的知名学者转向了中心驱动短语结构语法,近期也接纳了语符构式语法,他在一次讲座中的一个说法令我印象深刻:“我觉得我不是什么语法理论的正牌追随者 (card-carrying member)。”我觉得目前从事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学者也没有必要以心中的学术名牌为由而忽视实际的科学实践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简介
张韧,加拿大约克大学语言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内外多家权威刊物和出版社审稿人。在国际知名刊物Linguistic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期刊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多篇。其专著Enriched Composition and Inference in the Argument Structure of Chinese于2005年收入耶鲁大学Lawrence Horn主编的“语言学研究”系列,由Routledge出版。博士阶段先后系统接受功能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训练,曾师从美国杰出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Ray Jackendoff,受其影响后转向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主要研究兴趣在于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跨语言对比研究,重点在句法与语义方面的研究,目前探索以形式化构式语法视角分析汉语句法语义方面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