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报告的目的是讨论理论语言学中的科学思维,张教授敏锐地将这一问题引申至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报告既有对真实博士和硕士论文案例的分析,也对比了知名的国内和国外语言学入门教材在编写理念上的重要差别,还讨论了国内学术圈中存在的种种非学术因素,包括个人资历地位的影响、轻易提出的学术思潮、以空泛高深取代科学思维等现象。张教授还大力推荐了强调科学思维的国外教材以及学术大师Ray Jackendoff撰写的通俗读物。其次,报告的主题明确。张教授指出理论语言学论文的核心标准是呈现出由观点驱动的分析思路,其它论文细节为此服务。细节问题总有讨论和打磨的空间,评审人不应因次要细节上的有不同看法而彻底否定全文的论证过程。观点是科学思维的核心环节,而科学思维需要在语言学入门教材中大力强调和训练,这恰好是国内教材欠缺的环节。同时,还需要以冷静的科学思维去面对各种学术风潮。张教授提醒注意科学思维的欠缺有各种外化的体现,比如:以抽象、高深、时髦的术语掩盖基本思维逻辑的混乱,或者在学术上盲目跟风,或者对学术大腕盲目追捧。第三,张教授的报告风格独特,观点犀利却不乏幽默。他坦率评论了外语界某些热点现象带来的问题。比如,张教授一方面指出语言哲学的确已经渗透进语言学某些领域,同时也指出语言哲学在外语界的大力推崇存在误区。他引用哲学家Egan(2019)对比分析“演员”和“小提琴家”的首次演出存在的重要差别,说明了科学(语言学)的技术性与哲学的直觉性,这一学科性差别有可能在外语界的哲学浪潮中受到忽略。同时,哲学家Mark Johnson (2018)也指出经典的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具身学说并不协调。张韧教授的报告给在场师生留下很深印象,整场讲座在大家的笑声和热烈掌声中结束。参考文献David Egan (2019), Is there anything especially expert about being aphilosopher? From AEON.CO, https://aeon.co/ideas/is-there-anything-especially-expert-about-being-a-philosopherJohnson, M. (2018) The Embodiment of Languag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4E Cognition.来源:陕西师范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