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Review: Toward an integrated view of structure,processing, and discourse by R. Langacker
主讲人:张韧 教授
时间:2017年3月4日
地点:陕西师范大学六号楼会议室
陕西师范大学“语言与心智”沙龙是由张韧教授组织的课余阅读研讨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师大外国语学院硕博士生和一些本院及外校的青年教师。本学期沙龙更集中地以认知句法研究小组形式展开研讨活动。本次沙龙纪要经张韧教授同意由本公号发布。
开场:
作为认知句法小组在新学期的第一次会议,所谈论的文章应该具备提纲挈领的特点,对小组的研究任务具有指导意义。会议主讲人张韧教授秉着这种原则,选择了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的 Toward anintegrated view of structure, processing, and discourse(2016)作为讲解内容。正如张韧教授在会议开场所言,这篇文章的内容体现了Langacker近十年的思想发展,是对认知语法整个理论架构的讨论,因此值得所有研究认知语法的学者仔细研读,但整篇文章带给人们的思考不限于认知语法,因为可以把这种思考延伸至对整个语言学的思考。以下是张韧教授发言中的主要思想。此记录由郭威整理,张韧修订补充,不能反映全部发言和讨论的内容。
会议内容:
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Langacker介绍了认知语法的目标和策略,试图让读者清楚认知语法理论的本质,在这一节列举出9条关于认知与语言加工的基本原则作为CG的基本预设(assumptions),文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认知语法发展的两大阶段。文章的目的是展示认知语法如何实现对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词汇、词法、句子、到篇章进行统一分析,并且将这种分析与语言活动的实际加工过程和特点紧密相联。认知语法的这种很有雄心的目标远远超越了通常对认知语法理论的固定印象(把语法归结为语义),而在当代其他语言理论中也很少见。作者在本文的一个重点是展示句子结构中与话语相关的一些现象(代词回指,言语行为,复杂句子结构等),指出这些现象与言语使用事件(usage event)中的话语层面密切相联,提出以语言结构依赖的多种底层 (substrate)统一分析这些现象。
首先是认知语法的目标,Langacker早在Foundationsof Cognitive Grammar I就提到了认知语法的目标,即a comprehensive and unified view oflinguistic organization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cognitive processing(1987:1),在本文中,Langacker用了不同的措辞来表述这种目标,即a coherent theoreticalsynthesis based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many phenomena in multiple language。认知语法的目标就是对语言的各个层面提出一整套前后一致(coherent)的分析,所谓前后一致,即设立一些最基本的假设,并且沿用这些假设把语言的各个层面(形态,句法,语篇)做出统一的分析。
下面我带领大家一起思考一下Langacker提出的9条预设。这些预设有关于人的认知操作(cognitive processing),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那么Langacker把这些假设统一运用到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意义在于把语言看做认知操作的产物。接下来我们逐条分析一下这些假设,重点在于我们需要去体会和把握Langacker的思路。
a.Structure consists in patterns of processing activity.
这里的structure究竟是什么?按照我的解读,这里的structure指的就是语法结构。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结构的描写不仅仅在于使用一套抽象的概念,如词汇范畴(名词、动词)和语法功能(主语、宾语)。按照认知语法的看法,所有这些抽象概念实际上是大脑的某种活动方式,换句话说,头脑中的语言知识实际上是人在语言处理过程中固定下来的一种模式(pattern),比如,认知语法学家会寻根究底到底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对于他们来说,名词是一种大脑的活动方式,动词是不同于名词的另一种大脑活动方式。作为认知语法学家,他们希望可以把这些大脑的活动方式描写出来,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通过人说话所要求的认知操作来分析语法。那么从这个角度看,认知语法的意义在使语法描写与神经活动模式相吻合。如此看来,认知语法是很具有前瞻性的,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是一种neural theory of grammar(可比较Lakoff多年从事的同一研究计划)。而这条假设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强调语言是一种大脑的加工活动,即使可以固定下来成为模式,但从本质上看仍是动态的。
对于这条假设我有点儿自己的体会,语法究竟是什么?语法就是人们日常语言活动中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日常语言活动是需要利用语法(大脑中已有的语言印记)的,问题在于日常的语言活动既然可以被作为印记留下来,那么这种印记本身产生的基础又是什么?应该是大脑的已有的机能,包括了至少三方面能力:概念化能力、发出声音的能力以及把概念和声音联系起来的能力,而这三种能力都是具有心理学文献支持的(如Bybee 2010)。
所以,总结一下,认知语法认为语言的产出并不是依赖于大脑中独立用于处理语言的能力,而是人本身拥有的刚才提到的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就构成了人的说话活动的基础,那么这种说话活动产生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记可以帮助人们去参与到下一次会话中。
b. Reinforced patterns are entrenched as easily activated units (processing routines).
这一条假设谈到了一种认知机制,就是entrenchment。日常活动在大脑中留下印记,这种印记有浅有深,一次性的印记就是较浅的,而重复发生的就是较深的,即entrenchment。认知语法把这种较深的印记叫做单位(unit),而单位(较深的印记)不仅在语言活动中发生,它也可以发生在人类其他的认知活动中,比如第一次遇到一个人,在大脑中留下关于这个人的印记,第二次再遇到他便可以通过大脑中的印记(单位)去识别他。再运用这种单位时,需要把它激活。
c.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overlap, units tend to activate(or inhibit) one another.
生活经验中留下的印记一旦固定下来,便成为单位,而各种单位之间可以有交叉(overlap),比如,“张三”这个单位会激发人联想到他喜欢做什么,“喜欢打游戏”这个单位(这里是一个事件)需要有事件的参与者,即激活参与者这个单位,所以事件与事件参与者这两个单位之间总产生交叉。这一点对于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解释语法结构的组合性,比如John goes to school everyday这句话是如何组合起来的。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句子的组合并不是依赖于一系列抽象的句法规则,而是句子的组合本身就是大脑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交叉的单位就是句子组合的基本机制。
d. Processing (for different phenomena) runs concurrently on different time scales.
刚才第一条假设告诉我们语法就是加工活动的模式,而加工活动需要占据时间,这意味着每一句话的产生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上。这条假设还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一句话的产生意味着在不同时间段的层面都在加工的活动,因此一个句子的结构并非是相当死板的,而是动态的。这样的思想有很大的意义,与认知科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据我所知,也有一些其他理论强调句子的结构与人类大脑的加工活动密切相关,如动态语法。
e. Experientially, we have a limited scope of awareness, some portion of which is attended to at a given moment; within this window, there is a momentary focus of attention.
f. In grouping, multiple entities are conceived as a single entity for higher level purposes.
g. We apprehend relationships among conceived entities, including events, where a relationship changes through time.
h. We are able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alternate ways, in terms of factors like granularity, prominence, and perspective.
i. From embodied experience, we construct our mental world (in all its richness) through capacities including abstraction, simulation,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以上这几点假设都涉及人的概念化能力。语言是传达意义的,意义就是人的概念化过程,也就是说,意义涉及到人的心理经验,所谓心理经验,指的是人在生活中的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是具有一定限制和一定范围的:在某一时刻人只会关注一个焦点(focus),比如在某一时刻,张三看到窗外有一棵树,但这并不意味着窗外只存在一棵树,实际的情况是树的周围一定存在某些背景(limited scope),只不过背景并不是张三在那一时刻所关注的焦点(e),人可以把在经验中感知到的不同客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在座有十几位老师和同学,我可以一一数出来(感知到的个体),我也可以问“参加沙龙的人走了么”,别人通过回答“他们走了”来把所有的参与个体看作一个整体,这种把不同个体看作一个整体的过程叫做grouping。之所以我们需要这种高层次的认知活动(grouping),是因为我们有时并非关注参加沙龙的每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关注所有参加沙龙的人所参与的某一种活动(f),我们也可以体验不同个体(entity)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沙龙中张三递给李四一支笔,那么张三与李四之间发生了“递笔”的事件(g)。同样一种心理体验可以有不同的加工方式,这种能力称作construal,这是认知语法最核心的思想,可以算作认知语法入门的基石。比如,语言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正是这种同一种经验被不同加工方式调整产生的结果,举例来说,John killed Mary与Mary was killed by John,两句话中共同的经验就是killing,而这种经验包含John与Mary的关系,killing作为一个事件需要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上,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事件的体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加工,于是我们关注对象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构,就好比我们针对这同一个事件排出了两出戏剧,一出John为主角,另一出Mary为主角。我认为construal是认知语法一种至高无上的发现(h)。
人的语言所传达的意义主要来自人身体的体验,比如英语中介词的意义,in表达(凸显)的是容器(container)与容器内部(content)之间的关系,容器与容器内部本身就来自于人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此外,语言也可以传达较为抽象的意义,这类抽象意义并不直接来自于人的体验,而是来自于对体验的抽象化、心理模拟(参看Talmy的抽象位移)以及概念整合(参看Lakoff的概念隐喻)(i)。
思考与启发:
-
语言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动态的,即使一个词也是动态的,如名词的语义是非常灵活的,可以运用Langacker1987提到的access思想思考这一现象,同时可参看Taylor 2002对于photograph的分析。
-
认知语法理论有很大的心理学背景,需要挖掘认知心理方面的基础,不要满足于认知语法中的比较明显的概念。
-
如果可以把认知语法宏观的理念掌握清楚,那么对于语言现象便会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于是有条件展开做一些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Langacker, R. Toward an integrated view of structure, processing, and discourse. In Studies in Lexicogrammar by Grzegorz Drożdż , 2016
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I. 1987.
Taylor,J. Cognitive Grammar. 2002.